烽火记忆照征程: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
曾有幸参与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现场学习,怀着敬畏之心踏入这片英雄土地,在探寻历史印记的过程中,沉浸式感受八十二烈士的不朽精神!刘老庄八十二烈士来自于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2营4连,1943年春在侵华日军对江苏北部淮海抗日根据地的大规模“扫荡”中牺牲。
陵园内,青草如茵,漫步在纪念馆中,看到了李云鹏写给父亲的平安家信,望着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、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武器和遗物,我仿佛穿越时空,亲眼目睹了那场惨烈的战斗。望着墙上的烈士姓名,讲解员说现在能找到的名字只有39个,牺牲的年龄最小的只有18岁,他的名字叫张立伦。
进入陵园,松柏肃穆,丰碑矗立,站在八十二烈士纪念碑前,我被眼前庄严肃穆的氛围深深震撼,一段历史在眼前出现,激荡起难以平复的崇敬与感动。1943年3月18日82名勇士,为掩护党政机关和群众安全转移,在刘老庄与千余名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。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,他们凭借简陋的武器,从拂晓战至黄昏,打退敌人5次冲锋,击毙170多人,伤敌200余人。弹尽粮绝之际,战士们与敌人展开白刃肉搏,最终全部壮烈牺牲。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,用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。战士们坚毅的眼神、紧握武器的双手,无不诉说着他们视死如归的勇气和保家卫国的决心。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,他们没有丝毫退缩,用年轻的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,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。这种不畏强敌,浴血奋战的精神,如同一座不朽的灯塔,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。
走到烈士的墓碑前,讲解员问为何他们的墓碑坐东朝西?那是因为有很多烈士的家乡在河南、陕西,长眠这里向西遥望故乡。
八十二烈士的壮举,不仅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,更是一座耸立不倒的精神丰碑。他们的英勇牺牲,使我深刻体会到和平的弥足珍贵。这份无私的牺牲精神,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敬仰。我多么想告诉他们:祖国山河安然无恙,烟火依旧寻常,你们的牺牲并未徒然。
八十载光阴如风拂过,而卢沟桥畔那曾映照烽火硝烟的石狮目光却如磐石般凝重。当历史天幕渐远,我们立于今日和平的基石上回望,那场壮烈卓绝的抗战岂止是民族存亡之役?它是人类命运在深渊边缘的挣扎与奋起,是东方战场以血肉之躯撑起的反法西斯擎天柱。
自1931年“九一八”事变起,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中国东北,拉开了中国人民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序幕。这是一段充满血泪与抗争的历史,从白山黑水到黄河两岸,从淞沪战场到西南边陲,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,为保卫祖国、捍卫尊严,浴血奋战。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,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孤身奋战,赵一曼宁死不屈坚守信仰,狼牙山五壮士纵身一跃的无畏……他们是民族的脊梁,是抗战精神的生动体现。
在当今时代,烈士们的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。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,要勇敢坚定,不畏艰难;在平凡的岗位上,要兢兢业业,无私奉献;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,要挺身而出,担当起应有的责任。我们应当以烈士为榜样,传承和弘扬他们的精神,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业中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离开陵园时,回望那巍峨的纪念碑,在阳光的照耀下,它显得更加庄严肃穆。八十二烈士的精神,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。奋进江苏地质事业改革发展新征程,作为新时代的地质人,我们需铭记历史、探寻历史、缅怀先烈,将烈士精神融入地质勘探、资源保障等实践中,让红色基因在江苏地质事业新征程上薪火相传、生生不息。(蔡晶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