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党群工作 > 职工之家

永不熄灭的火种

站在刘老庄那片曾经被鲜血浸透的土地上,战壕的轮廓依然清晰可辨。八十余载光阴流转,那些深浅不一的沟壑却固执地留存着历史的记忆,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场惊心动魄的阻击战。当我第二次踏上这片红色热土,一种比初次更为深刻的震撼击中了我——这不是简单的历史场景重现,而是一场直击灵魂的对话,一次关于信仰与抉择的生命教育。

战壕实景展现带给我的第一重震撼是空间的。蜿蜒曲折的防御工事,低矮逼仄的单兵掩体,简陋原始的作战设施,这些具象化的战争遗存彻底击碎了我对英雄主义的浪漫想象。八十二位勇士就是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,用血肉之躯对抗着数十倍于己的机械化部队。我突然意识到:真正的英雄主义从来不是史诗般的宏大叙事,而是在方寸之间的坚守。

火线入党故事带给我的第二重震撼是时间的。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,在生死攸关的瞬间,一批年轻战士选择在战壕里宣誓入党。这个细节像一束强光,照亮了共产党人价值选择的本质——不是在太平盛世坐享党员荣光,而是在民族危亡时主动扛起最沉重的责任。我仿佛看到那年那日,炮火映红了一张张年轻而坚毅的面庞,入党誓词与枪炮声交织在一起,构成人类政治史上最悲壮的入党仪式。这种在时间临界点上的选择,剥离了一切功利物质考量,呈现出信仰最纯粹的样貌:党员身份不是索取利益的凭证,而是付出牺牲的承诺。

行走在复原的战壕中,我忽然理解了"火种"的深刻隐喻。八十二位烈士的生命之火看似在那天熄灭,但他们用牺牲保存了革命的火种。这火种就是对党的绝对忠诚、对人民的无限热爱、对使命的坚决担当。今天,当我们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这火种正以新的形式燃烧:它是在乡村振兴中驻村干部们踏遍的每一寸土地,是在科技攻关中研究人员们熬过的每一个长夜,是在疫情防控中白衣天使们脸上勒出的每一道压痕,是在边关风雪中战士眉间凝成的每一粒霜花,是在烈火扑救中消防员面庞上熏染的每一缕烟痕......刘老庄的火种,就这样通过时空的接力,传递进我们新一代共产党人的心中,永远燃烧,永不熄灭。

在刘老庄纪念馆,我久久凝视着一件件实物展品:磨损的皮带扣、生锈的水壶、残缺的日记本...这些普通物件因承载非凡历史而获得永恒意义。当代共产党人生活在幸福的和平时代,不需要时刻面对枪林弹雨的生死考验,但同样需要在各自岗位上打赢属于自己的"阻击战"。脱贫攻坚、科技创新、生态保护......每一条战线都是新的"战壕",每一次攻坚都是新的"火线入党"。正如我们地质工作者常年跋涉在崇山峻岭之间,用脚步丈量大地脉搏,用数据解读水文密码,在保障水资源安全、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战场上默默奉献。刘老庄精神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正在于此:党员的先进性不在于岗位的高低贵贱,而在于能否在平凡中见精神,在细微处显担当。从革命战争年代的浴血奋战,到和平时期的坚守奉献,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始终未变——在每一个需要冲锋陷阵的关头,都能挺身而出,用实际行动诠释初心使命。

刘老庄的土里,埋着永不熄灭的火种。这火种,是信仰,是传承,更是每个共产党人心中那盏不灭的灯。这片土地之所以能够持续给予我精神震撼,正是因为它超越了单纯的历史纪念意义,更成为了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永恒课堂。那些长眠于此的烈士们,用生命诠释了"为有牺牲多壮志"的深刻内涵;而今天来此学习的我们,则要用行动证明"敢教日月换新天"的接续奋斗。烽火中遗留的战壕已随着岁月渐渐平复,但从中升腾的精神火种将熊熊燃烧,它已深深植入我们的血脉,成为砥砺前行的源源动力,更成为我们水文地质工作者的精神指引,坚定以专业技术服务地方发展、守护绿水青山的信念,让每一滴清水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源泉,让脚下的土地因我们的努力而更加得丰饶、和谐。(傅宝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