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党群工作 > 职工之家

“探寻历史,颂歌抗战精神” ——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馆学习感悟

六月的淮安,草木葱茏,而走进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馆肃穆的长廊,一种历史的沉重与精神的炽热迎面而来。作为江苏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大队的一员,此次集体学习绝非寻常行程,而是一次深入骨髓的精神涤荡。八十二位年轻的生命,以最决绝的姿态凝固在时光里,他们用热血书写的“抗战不屈精神”,如永不熄灭的炬火,穿透岁月烟尘,灼灼照进我的心房,映照着我脚下守护的这片土地。

馆内观史:在文物与史料中,追溯英雄的抗战历程

推开纪念馆厚重的大门,肃穆氛围瞬间将人拉入1943年的春天。展馆以“铁血忠魂”为主题,用实物、场景复原与影像,清晰铺展八十二位烈士的最后战斗历程,细节之处令人热泪盈眶。门口八十二烈士的英烈墙上,还有好多战士,至今也未能得知他们的姓名,他们的平均年龄仅二十岁!这数字如芒刺背——二十岁,正是青春飞扬、憧憬未来的年华。可当家园沦陷、群众危难,这群年轻的战士选择了最沉重的担当。讲解员的声音低沉而清晰,将我们带回那场惨烈的战斗:为掩护刘老庄乡亲们安全转移,八十二勇士在敌我力量悬殊至令人窒息的绝境中,毅然筑起血肉长城。没有坚固工事,没有后援补给,唯有手中简陋的武器与胸膛里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。

战况模拟厅里,炮火连天、硝烟弥漫的声光影像令人身临其境。我仿佛看见弹片横飞中,战士们依托着简易掩体顽强阻击;看见弹药耗尽时,他们怒吼着跃出战壕,与数倍于己的凶残敌人展开惨烈的白刃搏杀。每一寸土地都被鲜血浸透,每一声呐喊都撕裂长空。他们战斗到最后一息,直至全体壮烈殉国。这不是军事力量的对比,这是信仰意志的燃烧!正如烈士遗物展柜中那封字迹模糊的家书所诉:“爹娘勿念,儿在此杀敌,为的是千千万万爹娘能平安。”这朴素话语,正是对“抗战精神”最悲壮、最具体的诠释——那份对脚下土地深沉的爱,对身后百姓无条件的护佑,已然超越了生命的本能恐惧。八十二颗年轻的心脏,以最壮烈的停跳,擂响了民族不屈的最强音,将“爱国”二字,用生命之墨,深深烙印在苏北大地上。

展馆尾声是“精神的传承”。墙上满是后人缅怀的照片:村民自发扫墓、小学生献花、官兵宣誓;这些让我明白,八十二位烈士从未远去,他们的精神早也将代代相传。

精神延伸:从英雄壮举中,读懂抗战精神的时代分量

走出纪念馆,阳光虽暖却让人倍感沉重。望着八十二位烈士纪念碑,我不禁思考,他们的壮举为“抗战精神”写下怎样的注解?这种精神为何能跨越时空,从始至终激励着我们?

抗战精神,是“宁死不屈”的民族气节

八十二位烈士面对十倍敌人,无一人投降退缩,用生命诠释“中华民族有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”。抗战十四年里,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:杨靖宇在零下四十度雪地靠棉絮、树皮充饥,直至牺牲;赵一曼受酷刑仍坚贞不屈,遗书告诫儿子“母亲是为国牺牲”;狼牙山五壮士引敌上绝路后毅然跳崖。正是这种气节,让中华民族在黑暗中未沉沦,让侵略者明白“征服中国必先征服其精神”是妄想。如今虽处和平年代,但面对国际挑战与发展难题,我们仍需这份气节——不向困难低头,不向强权妥协,坚守民族尊严与国家利益。

抗战精神,是“舍生取义”的家国情怀

八十二位烈士中,不少是独子,有的刚结婚不久。他们何尝不想陪伴家人?但“没有国,哪有家”的信念,让他们在国家存亡与个人幸福间选择前者。这种情怀是抗战时全民的共同选择:工人奔赴前线、农民支援粮食、学生宣传抗日,汇聚成抗击侵略者的磅礴力量。今天,家国情怀不再是“抛头颅洒热血”,而是科研者攻关“卡脖子”技术、消防员逆行救援、教师坚守讲台——每个人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,便是对家国情怀最生动的传承。

抗战精神,是“百折不挠”的奋斗意志

八十二位烈士在战斗中多次陷入绝境:弹药耗尽、伤员增多、阵地被破,但他们从未放弃,一次次反击夺回阵地,直至生命最后一刻。这种意志是抗战胜利的关键——抗战初期,中国军队装备、兵力远逊日军,面对“扫荡”与“三光政策”,正是“打不垮、拖不烂”的坚守,让军民在苦难中奋起。如今国家虽强,仍面临经济转型、生态保护、民生改善等挑战,这需要我们拿出百折不挠的意志,敢于攻坚克难,才能在新时代“长征路”上不断前进。

离开纪念馆时,夕阳拉长烈士雕像的影子,仿佛守护着这片用生命换来的土地。此次学习,让我不仅了解历史,更读懂精神。八十二位烈士的名字或许无法全记,但他们铸就的抗战精神,永远镌刻在民族记忆中。作为新时代青年,我们虽未经历战火,却肩负民族复兴重任。唯有铭记历史、传承精神,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奋斗动力,才能告慰先烈、不负时代——这,便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,对“抗战精神”最好的颂歌。(曾凌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