铭记抗日历史 传承爱国精神
站在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馆的纪念碑前,我凝望着那面刻满八十二个姓名的英雄墙,仿佛穿越时空,听见了1943年3月18日的枪炮与呐喊。指尖抚过冰凉的碑面,每一个名字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曲壮歌。他们是父亲、是儿子、是丈夫,更是在家国危难之际毅然挺身的战士。这一刻,英雄不再是一个遥远而抽象的词汇,而是有血有肉、有泪有痛的信仰象征。
一、血色阵地:钢铁意志,永不言弃
走进沉浸式展厅,一张泛黄的作战地图映入眼帘——苏北平原上的刘老庄被红笔狠狠圈出。1943年春,日军为巩固占领区,对淮海抗日根据地发起残酷扫荡。那年3月18日破晓,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的82名战士正在休整,却与千余装备精良的日伪军猝然相遇。
敌我悬殊,近乎绝境:我军只有五十余支步枪、三挺机枪,弹药匮乏;而敌人武装到牙齿,配有重机枪、迫击炮,甚至骑兵。“掩护主力和群众转移——四连必须顶住!”一道军令,化作82颗赤心共同的誓言。在连长白思才、指导员李云鹏的指挥下,战士们迅速占据村前交通沟与散坟,仓促筑起防线。
炮火如雨,硝烟蔽日。敌人的第一次冲锋就投入三百余人,如黑潮般压来。而回应他们的,是八十二道血肉长城。复原场景中:一位小战士腿部被弹片击穿,仍以刺刀撑地,持续射击;机枪手手臂被炸断,竟以肩抵枪,让战友装弹,至死未曾退却。
十二小时,十余次冲锋,170多名敌军被歼。最终,全体官兵壮烈牺牲。有人与敌同归于尽,有人至死仍紧握弯曲的枪械,身覆紫黑的血痂。他们本可平凡度日,却毅然选择以生命照亮民族前路。装备落后,但信念如钢;生命短暂,却光耀千秋。
二、精神传承:青春无悔,薪火相传
“精神传承”展区中,一串数字刺痛人心:82人中,年龄最大的不过30岁,最小的才16岁。24名党员、16名团员,其余皆是怀抱理想的年轻战士。
他们以最朴素的行动,书写最崇高的信念。他们守护的不只是一条战壕、一个村庄,更是千万百姓的安宁与民族的未来。正如墙上的那句话:“他们的牺牲,是为了让更多人不必牺牲;他们的战斗,是为了让后代不再战斗。”
如今刘老庄早已硝烟散尽,麦浪翻滚,一片丰收景象。但那八十二颗炽热的星火,却永远定格于青春最美的年华。每年,数以万计的青少年前来瞻仰,英雄的故事从未被遗忘。正如一位老兵所说:“只要还有人记得,英雄就永远活着。”
三、知行合一:以英雄为镜,照亮初心
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硝烟的年代,但英雄的精神依然如炬,指引着我们前行。
工作中,难免遇到压力与挑战。我们会抱怨、会犹豫、会想放弃。可想一想那82位战士:他们在兵力悬殊、装备落后的绝境中死守12小时,无人退却。当然刘老庄82位烈士的事迹只是无数次抗战中的星点片段,与无数英烈相比,我们眼前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?当我们埋怨环境,不妨回想那些在泥泞战壕中咬牙坚持的身影;当我们疲惫不堪,就想一想英雄们如何以血肉抵挡炮火。他们用生命印证:真正强大的,不是武器,而是信念。
生活之中,亦常有迷茫挫折。那些无数年轻的生命在最美的年华毅然选择奉献与坚守。他们在抛头颅洒热血没有丝毫的犹豫,为解放劳苦大众解放新中国奉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,他们让我们明白:生命的价值,不在于长度,而在于其厚度与光芒,高度和美好憧憬。
我们是英雄精神的传承者,更应是这份事业的接棒人。像他们坚守阵地一样,我们应坚守岗位;如他们攻坚克难,我们应勇于创新、不负时代。每一次履职、每一刻奋斗,都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。
坚强不屈,视死如归,他们用生命告诉我们:中华民族的尊严,从来不是退让换取,而是以勇气与信念铸就。如今复兴之路已在脚下,我们自当以抗战英雄为榜样,以初心为灯、以实干为桨,续写这盛世华章。
我知道,这安宁人间,正如所有像八十二烈士抗战英雄们毕生所愿。他们未见今日之中华,但其精神已融入山河血脉。铭记,是最好的致敬;奋斗,是最好的传承。愿你我皆不负英雄所望——这盛世,终如你所愿;这未来,我们共同书写。(夏謇)